旅行用品专卖店 半月销售10万元

  作为东莞最早经营户外用品的商家之一,小敏的旅行用品店已经步入了第4个年头,业绩也越来越好。

  尤其是今年春节前,许多市民前来选购出游所需的装备,给小店带来了滚滚利润,仅半个月,小店的销售额就突破了十万元。

  2004年初,预备创业的小敏到广州考察市场,发现旅游户外用品商店方兴未艾,酷爱旅游的她决定从此入手。于是,她找到广州的一家著名中高档供货商,签订了供货合同。 
  

   

(本图片由“体育用品店”转载自广州日报)

  由于当时东莞还没有类似的生意,选址空间很大。本着人流量大的要求,小敏在城中心卖花街附近找到了一个20平方米的铺面,与一家大型百货商场仅几步之遥。 

  因地制宜组织探险活动 

  旅游用品如何打开市场呢?开始的时候,小敏照搬广州同行的模式,对外招募志愿者参与西藏探险活动。可消息放出去了半个月,却很少有人来咨询。看来,要想组织活动,必须因地制宜地改革一番。 

  考虑到东莞出现了许多年轻的民营企业家与个体老板,这些人对户外活动都颇为喜爱,小敏觉得应该从他们身上入手培养市场。她通过当地的几家行业协会给其会员派发活动传单,借此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。通过交流,小敏还得知,做生意的年轻人平素工作繁忙,并不适合时间过长、过于复杂的旅游项目如西藏游,不如改成只要四五天的粤西峡谷探险。 

  果然,小敏的消息一发布,很快就有五六位年轻老板愿意参加探险。凑巧的是,这几个年轻人当时都是单身,小敏灵机一动,从周围找来几位单身的女性同学朋友一起参加,不仅年龄相近,而且都热爱户外活动,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。就这样,朋友介绍朋友,最后出发时竟有五十多人。
 
  之后,小敏联系到南昆山的旅游部门,每次组织十到二十位团友去做一天半的野外拓展运动。她还在小店内开辟旅游用书专柜,为当地的旅游爱好者提供帮助。通过这样结识的“驴友”,小敏拥有了首批固定客户。 

  打破传统走大众化路线 

  生意虽然打开了局面,但利润却并没有显著增加。小敏百思不得其解。后来,她通过互联网了解到,一个叫做“GO WITH ME OUT”(跟我出发)的户外用品店在美国很受欢迎,它不只销售专业旅行用品,而是以销售休闲舒适的大众化户外用品为主。 

  于是,小敏立刻来了一次产品“大换血”,大量购进休闲款式的产品,削减了极限运动产品。原来摆放在中心位置的攀岩、滑雪用具被多功能保暖服、军刀、休闲旅行服取代。小店的经营马上大为改观,很快从持平转向了盈利。

  投资表: 

  公关费用:5万元
  铺面租金:约3.5万元
  装修费用:3万元
  首次进货:8万元
  首期投资:约20万元 

  收益表:开店初期

  铺面租金:12000元
  管理税费:3000元
  人工成本:2800元×4=11200元
  运输杂费:2000元
  补充进货:5万元
  每月收入:8.5万元
  每月利润:约8000元 


  创业自白:

  根据顾客需求调整产品

  每个新兴小本生意都会遇到瓶颈,刚开业时顾客会因为新鲜好奇而热烈追捧,而三个月后热度难免消退。 

  我的经验是,调整产品远比重新创造产品有效。比方说我原来也销售少量休闲保暖服,但顾客特别喜欢,就将其摆在显著位置,每三五天再增加一种新品。 

  创业新招之极限运动专卖店 

  近期,中国户外用品市场也走入了市场细分阶段,在广州、北京的繁华街道,出现了极限运动专卖店。顾名思义,极限运动专卖店销售的主要是包括攀岩、冲浪、滑板、跳伞、冰川探险等极限运动所需的常规装备,满足中国都市越来越多极限运动发烧友的需求。 

  因为该类商家目前所销售的产品有60%仍需进口,单品销售价格多在千元以上,因此投资额一般高达50万元到100万元。 

  行家诊断: 

  ◇成功秘笈: 

  选址成功,而且在当地做的是“头啖汤”生意。此外,小敏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善于组织活动,发展潜在客户,并因地制宜调整进货种类,将户外用品生意拓展为休闲旅游用品生意。
 
  ◇潜在风险: 

  在广州及其周边地区,该类商店与企业已经遍地开花。而且经营的并非生活日用品,目标客户群有限。 

  ◇选址建议: 

  中原地产黄志坚认为,如果在中小城市,该类店铺需开在人流量大的繁华街道。

  但开在省会类的大城市,则可选择大型成熟社区的入口处。